台灣米價問題
一、加入WTO後
台灣加入WTO對於國內經濟應該會有正面影響,包括對整體產值的提升、進出口貿易的脈動及就業機會的增加等等,因此,就國家整體而言,加入WTO是有利的,但是如果就農業,尤其是”稻米”來看,勢必遭受嚴格的挑戰。由於台灣農業相較國外而言生產成本較高,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,因此農業會遭受到嚴重衝擊。
以入會第一年也就是2002年為例,國內稻米每公斤下跌了3元,並且減產了8%
開放稻米進口後,稻農除了上述耕種收益的損失外,最可能受到影響的是設算地租與設算的工資及管理,尤其是穀價下跌將迫使地租大幅度下滑。
我國農業的年產值將因為加入WTO而減少200~300億元,其中又以稻米、毛豬、及養殖漁業等的衝擊較大,這些衝擊主要來自於市場價格的下跌,因此是全國消費者共同受益,而農民的收入會受到不小的損失。
近年來台灣每人每年的白米消費量逐年下降,1981年每人每年要吃98公斤的白米,不過到了2011年,每人每年只吃45公斤的白米。
二、應變措施
突破傳統經營方式,尋找轉型發展的方向,提升農業競爭力,以確保永續發展,可行的做法如下:
(一) 調整生產結構,確立優勢產業
加入WTO後,我國農業的競爭優勢在於技術優勢、空間優勢、本土特殊風味及非貿易性的產業,我們一方面可發展受進口影響較小的內需型農產品,一方面可發展具外銷潛力的外向型農產品
(二) 創新經營管理,推動農業策略聯盟
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貿環境中,台灣農業必須加強推動策略聯盟,利用農業特有的生產、生活與生態多功能優勢,與核心競爭能力,透過規模經濟效果的發揮,以降低產銷成本,並拓展海內外新市場。
(三) 整合知識運用,發展農業知識經濟
除了高科技的研發以外,知識的創新常常只是一些小小的創意或是舊知識的重新組合、包裝,農民們只要隨時留意市場需求,也可以從中獲利。
(四)
善用地方資源,成立農產專業區
建立台灣為熱帶蔬果、花卉、畜產、水果之研發中心為當前農業發展重要目標之一。未來園區將兼具研發、產銷、加工及轉運功能,並輔導鄰近農場成為衛星農場,發展為高科技農業產業中心。
參考資料:
http://www.coa.gov.tw/view.php?catid=4270加入WTO後台灣農業之轉型發展
http://old.npf.org.tw/monthly/00109/theme-034.htm加入WTO對我國農業之影響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